•   炒股,就在一键之间,智慧投资,让财富迅速增长!跟随市场,赢在未来,炒股,让你成为财富的掌舵者!
  •   炒股不仅是追求短期收益的工具,更是一种智慧的投资方式。跟随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实现财富的稳步增长。

股票配资门户网站:杠杆股市配资平台-储蓄国债(电子式)入列!个人养老金产品扩容带来哪些信号

摘要:   个人养老金产品池不断丰富。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即将迈入三周年之际,产品体系迎来关键扩容。11月21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文,明确...
代码 名称 当前价 涨跌幅 最高价 最低价 成交量(万)

  个人养老金产品池不断丰富 。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即将迈入三周年之际,产品体系迎来关键扩容。11月21日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文,明确自2026年6月起,符合条件的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将为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持有者提供储蓄国债(电子式)购买服务。分析人士称 ,储蓄国债(电子式)由国家信用背书 ,本金安全、收益稳定,为投资者新增了“安全垫”选项 。对于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稳健增值的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为其养老资产配置提供了“压舱石 ” ,投资者可以更灵活地构建“稳健—平衡—进取”型组合,满足多元化的养老投资需求 。

  产品池再升级

  11月21日,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明确自2026年6月起,符合个人养老金业务开办条件的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需为在本机构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者 ,提供购买储蓄国债(电子式)的相关服务。这标志着储蓄国债(电子式)正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池。

  操作层面上,《通知》指出,投资者购买储蓄国债(电子式)前 ,开办机构需为其开立养老金专用国债账户,用于记录投资者所购国债的期次 、数量及持有变动情况;该账户必须与投资者本人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绑定,资金往来、领取条件及税收政策均严格遵循个人养老金制度有关规定 。同时 ,开办机构注销投资者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前 ,应当确认其对应的养老金国债账户中无未到期的储蓄国债(电子式),并注销对应的养老金国债账户。

  购买渠道方面,《通知》要求开办机构依托现有储蓄国债业务渠道 ,包括柜面、手机银行 、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为投资者提供储蓄国债(电子式)的查询、购买等服务。

  发行额度管理方面,《通知》也进行了多层次的明确 。例如 ,在额度划分层面,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在每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发行时,将额度分为基本代销额度与养老金专属额度。基本代销额度分配给所有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含开办机构) ,且不得向养老金投资者销售;养老金专属额度则从机动代销额度中划出,分配至开办机构。

  在比例调整方面,开办机构的养老金专属额度分配比例按季度动态调整 ,首次分配比例根据各开办机构已开立所有养老金资金账户中未投资金额的比重确定,后续每季度根据各开办机构上一季度向养老金投资者售出储蓄国债(电子式)金额的比重确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需按月向财政部提供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存、投资数据,为额度分配提供支撑。

  此外 ,《通知》还对开办机构提出配套要求 ,包括完成业务系统改造 、保障系统间信息交互顺畅、按规定报送相关数据等,确保业务落地合规有序。

  为何选择将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指出,核心在于三点适配性:一是产品形态适配 ,电子记账、电子权益的呈现方式,与养老金封闭运行特性高度契合,便于净值计算与份额划转;二是安全性适配 ,以国家信用为背书,风险极低,精准匹配稳健型 、保守型养老投资者对“平稳收益”的需求;三是期限适配 ,长期限设计与养老金“长钱长投 ”理念一致,能助力账户净值稳定增长,更好满足养老资金的增值需求 。

  多重利好释放

  回溯来看 ,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在36个城市试点启动以来,产品供给持续迭代升级。试点初期,产品池仅涵盖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 、公募基金四类 ,以满足基础养老投资需求。随着2024年12月《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的发布 ,制度正式推向全国,产品范围同步扩容,在原有四类基础上纳入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三大品类 。

  此次储蓄国债(电子式)的正式纳入 ,标志着个人养老金产品池进一步丰富,将形成“储蓄 、理财 、保险、基金、国债 ”的多元供给格局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指出,这意味着储蓄国债(电子式)成为“国债”大类下首个落地的具体产品 ,其投资门槛低 、收益稳定的特性,不仅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理想选择,更为个人养老金产品池奠定了稳健的基石。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 ,这一调整也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与保障。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解释,储蓄国债(电子式)由国家信用背书,本金安全、收益稳定 ,为投资者新增了“安全垫”选项 。对于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稳健增值的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为其养老资产配置提供了“压舱石 ”,投资者可以更灵活地构建“稳健—平衡—进取”型组合 ,满足多元化的养老投资需求。

  王红英则补充道 ,在经济波动较大的背景下,这类产品既拓宽了投资者的配置空间,又能为稳健型 、保守型群体提供跨周期的稳定收益保障 ,帮助他们在养老周期内获得更可靠的收益回报。

  然而,产品供给的优化仍需直面市场现存的突出矛盾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末 ,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已达7279万人;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最新统计显示,当前市场在售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已有926只,其中储蓄类466只、基金类305只、保险类118只 、理财类37只。但与庞大的开户规模和产品数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试点阶段便存在的“开户热、缴存冷”问题,在业务全面铺开后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王红英指出,尽管2022年试点以来 ,个人养老金产品种类快速扩充,且经过三年多运行已实现账户全正收益,但投资者对养老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规划认知不足 ,仍将其视为短期投资选项而非长期养老储备 ,这使得“开户热、投资冷 ”成为市场短期尴尬 。武泽伟也认为,“开户热 、缴存冷”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投资者对复杂产品选择存在认知困难,税收优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吸引力有限 ,以及长期锁定期带来的流动性担忧。

  那么,储蓄国债(电子式)的纳入,能否为破解这一困境带来转机?武泽伟表示 ,储蓄国债(电子式)的加入有望部分缓解这一状况,其国家信用的安全保障能有效提升投资者信任度,特别是对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群体具有明显吸引力 。但要根本改变这一局面 ,他建议,仍需三方面发力:一是强化投资者教育与产品信息披露,帮助公众建立长期养老投资认知;二是优化激励机制 ,针对不同收入群体设计差异化激励政策;三是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填补不同风险收益区间的空白,让投资者能更精准地匹配自身需求。唯有供给优化与制度激励形成协同 ,才能真正激活大众参与动能 ,让制度红利真正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你可能想看: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